欢迎您来到高教公考真题库!
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添加收藏
2015年(2014-11-30)国考申论真题(省级)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及答题思路精析
  • >>>请点击下载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省级)打印版.pdf
  •   
          
    (一)请在“给定资料1”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使该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精炼;(2)在答题卡上按“可见,技术创新不仅……,同时……,因而……。”的句式作答;(3)总字数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可见,技术创新不仅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给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同时又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因而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决定力量。
      (不分段、含空格共100字)

      
      评分细则
      (一)扣分项标准
      ① 答案不符合给定句式,逻辑不通的,酌扣1~4分。
      ③ 答案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的,每个扣0.5分,重复不计,最高扣2分。
      ④ 卷面出现涂抹、字迹潦草的,酌扣1~2分。
      ⑤ 答案超过100字的,酌扣1~2分;50字以下的,5分以下评分;只写一两句的,酌情给分,不评0分。
      (二)内容评分标准
      可见,技术创新不仅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2分)给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2分)同时又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3分)因而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决定力量。(3分)
      
      【曹长远老师解析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第一题答题思路
      1.学生问:
      请问老师怎样理解这种句子填空题?
      曹长远老师答
      本题要求按“可见,技术创新不仅……,同时……,因而……。”的句式,在“给定资料1”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使该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
      要正确作答本题,首先必须明确“不仅……,同时……,因而……。”这个句式结构的逻辑含义。“不仅……,同时……”在逻辑上属于并列结构,表示句子内容之间的并列关系,并列的内容可以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在本题中,就是要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技术创新”的两个不同方面的作用。
      “因而……”在逻辑上属于因果结构。从逻辑来看,表示从前提得出结论的推出关系。具体到本题,就是要求根据“给定资料1”,特别是根据“不仅……,同时……”所表述的两方面内容,推出关于“技术创新”的结论。
      因此,本题属于“概括资料+揭示隐含题”。
      
      2.学生问:
      请问老师怎么理解本题的作答要求?
      曹长远老师答:
      (1)所谓根据“给定资料1”,就是说本题的答案都可以基于“给定资料1”中概括分析,不需要纠结于其他资料段落。
      (2)准确、全面、精练
      所谓“准确”,就是必须根据“给定资料1”进行概括,任何脱离“给定资料”的主观臆造都属于“不准确”。
      所谓“全面”,就是必须概括“技术创新”的两个不同方面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同时,还要进一步揭示出给定资料隐含的结论。
      所谓“精炼”,就是要求抓住重点,恰当提炼,不能简单地堆砌具体材料。
      (3)所谓“不超过100字”,是指“含空格不超过100字”。但少于50字也要扣分。
      
      3.学生问:
      请问老师能明确告诉我答案在“给定资料1”中的位置吗?
      曹长远老师答:
      下面我把“给定资料1”中包含答案的句子标注了。请注意在表述答案时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减整理。

      材料1
      “沃森先生,请立即过来,我需要帮助!”这是1876年3月10日电话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话成功传出的第一句话,电话诞生了,人类通讯史从此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刹那所说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一大步”,牢牢铭记在地球人的心上。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都看到了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宙飞船降落在月球上的历史瞬间。登月是人类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正如登月者塞尔南所说:“在月球遥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过节,我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整体。我的整个思想也就开阔了。”
      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上世纪70年代初,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90年代,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年网络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互联网年。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讲过:“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后悔我自己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他的话说得不错,如果让一个1900年的发明家想象今天的世界,他也许能想象出宇宙飞船、深海潜艇,但对核能、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绝对一无所知。现在,知识爆炸给人类带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乐观,有位作家这样写道:“我真诚地相信,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时代,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总有人能做到。”20世纪科技的发展使这句话越来越像真理。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
      《韩非子·五蠹》中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意思是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变化,世事变迁,情况因世事不同而有异,而措施也就应适应于当前情况。人类技术在每一历史阶段的迅速发展,正是因应“世异”的结果,从而也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制度建设等诸多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野蛮时代发明的动物驯养技术,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和较丰富的剩余食物,而且为人类开始摆脱从自然界“掠夺式”获取食物提供了现实可能,成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对瓦解封建制度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指出,机械发明及其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能简化和削弱劳动强度,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个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时间以及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也会越多,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概括“技术创新”的第一方面作用:不仅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给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一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减少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随着技术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人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逐渐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定的物质基础(概括“技术创新”的第二方面作用: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分析以上“技术创新”的两个方面作用可知,“给定资料1”主要阐述了“技术创新”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技术创新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推出结论为:因而技术创新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从现在看来,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继续观察。理由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能够为弱势阶层在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娱乐消费、心理抚慰、主体性表达以及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带来一些帮助和改变。
      另一方面,也不可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当弱势阶层从新技术中获益的同时,那些拥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们却从新技术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两者之间的效益差距实际上拉大了,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分段、含空格共250字)

      
      评分细则
      (一)扣分项标准
           
    ① 答案不分要点、没有条理的,酌扣1~3分。
      ② 答案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的,每个扣0.5分,重复不计,最高扣3分。
      ③ 卷面出现涂抹、字迹潦草的,酌扣1~2分。
      ④ 答案不足200字的,酌扣1~3分;125字以下的,10分以下评分;只写一两句的,酌情给分,不评0分。
      (二)内容评分标准
      ①从现在看来,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继续观察。(5分)理由有以下两个方面:(1分)
      ②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2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2分)能够为弱势阶层在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娱乐消费、心理抚慰、主体性表达以及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带来一些帮助和改变。(3分)
      ③另一方面,也不可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3分)当弱势阶层从新技术中获益的同时,那些拥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们却从新技术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两者之间的效益差距实际上拉大了,(2分)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2分)
      
      【曹长远老师解析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第二题答题思路
      1.学生问:
      请问老师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曹长远老师答:
      所谓“谈谈你的看法”,是一种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设问方法,好像考生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挥洒自己的主观看法似的,其实不然,这里所要求考生谈的“看法”,必须是基于“给定资料2”的理解。
      因此,要正确作答本题,必须根据“给定资料”回答“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这个问题,并根据“给定资料2”概括支持看法的理由。
      具体到本题,通过阅读给定资料,提取关键信息可知,“给定资料2”辩证分析了“新技术的使用”正、反两方面作用,给出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继续观察”这样的态度。如果偏离了这个态度,简单提出“能突破”或“不能突破”的观点,就属于跑题了。
      
      2.学生问:
      请问老师怎么理解本题的作答要求?
      曹长远老师答:
      (1)所谓根据“给定资料2”,就是说本题的答案都可以基于“给定资料2”中引申分析,不需要纠结于其他资料段落。
      (2)所谓“观点明确”,就是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必须观点鲜明,而不能含糊不清,甚至没有观点。
      (3)所谓“有理有据”,就是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既要有论点,又要有论据,而不能一味说理,流于空洞,更不能照抄一堆具体的事实材料,缺乏观点。
      (4)所谓“论述全面”,就是不遗漏问题的各个方面。具体到本题,就是平衡要分析“能突破”和“不能突破”两个方面,务求辩证,切忌简单、武断地得出“能突破”或“不能突破”的结论。
      (5)所谓“不超过250字”是指“含空格不超过250字”。在规定字数内答不完肯定扣分,但少于200字也要扣分。
      
      3.学生问:
      请问老师能明确告诉我答案在“给定资料2”中的位置吗?
      曹长远老师答:
      下面我把“给定资料2”中隐含答案的句子标注了。请注意在表述答案时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减整理。
      材料2

      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某大学社会学系G教授关心的问题,她比较关注社会当中的普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技术是不是促成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2014年某研讨会上,G称自己一直比较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当时她和她的团队曾经对此抱着很大的希望,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按照常识,如果大家是在同一个社会时空中生存,拥有同样的硬件条件或者数据终端,按道理来说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机会。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她说。(概括“新技术的使用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的理由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
      但经过实际研究,她发现,现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常常被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提出观点为:因此,从现在看来,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继续观察。)
      不过,G还是认可了信息技术为农民工带来的一些改变。G大体上从三个方面观察农民工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新媒体和自媒体。
      首先,从他们日常生活的使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确实给他们的生活、交往,特别是给他们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过2.6亿的农民工“流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内容,是靠信息勾连起的“孤独个体”,他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获得娱乐、消费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这些人背井离乡,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是分散的,甚至一年见不上一面,基本上是靠通信来维系家庭和亲属关系,更不用说在他们求职、经营自己的小买卖等工作机会方面,信息技术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他们生活有很大帮助和改变(概括“新技术的使用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的理由为:新技术的使用能够为弱势阶层在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娱乐消费、心理抚慰、主体性表达以及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带来一些帮助和改变。)
      第二个方面,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农民工群体平时没什么表达渠道,在原来状态下,他们的声音基本上是不会被外界听到的,但是有了新媒体技术后,他们不仅扩展了视野,转变了意识,而且有了表达的渠道。G把这种方式视作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第三个方面更为重要,从信息技术和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信息技术真的非常了不起,比如他们可以即时调用各种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以及各种经验;他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没有领头人的情况下,用QQ群建立维权组织;同时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更容易获得外界的声援和帮助......
    全文共 33002字,请扫描QQ二维码,备注“公务员考生”加QQ好友,获取完整真题解析资料。       特别声明:本站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均系曹长远老师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网址:高教公考真题库www.sanlianbook.com。
    版权声明 | 专注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鲁ICP备170228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