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0-12-05)国考申论真题(市地级)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及答题思路解析 |
来源:高教公考真题库 sanlianbook.com |
|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公办学校门槛高。收取高额借读费或赞助费。 二、民办学校入学难。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不少随迁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 三、学习难安心。因父母务工地点变化而频繁转学,教材不统一,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等,影响学生难以安心学习。 四、学习成绩差。家长对随迁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时间辅导学习。 五、心理边缘化。在学校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分段、含空格共200字) 【评分细则】 (一)扣分项标准 ① 答案不分要点、逻辑不清的,酌扣1~2分。 ② 答案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的,每个扣0.5分,重复不计,最高扣2分。 ③ 卷面出现涂抹、字迹潦草的,酌扣1~2分。 ④ 答案不足150字的,酌扣1~2分;100字以下的,5分以下评分;只写一两句的,酌情给分,不评0分。 (二)内容评分标准 ①公办学校门槛高。(1分)收取高额借读费或赞助费。(1分) ②民办学校入学难。(1分)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不少随迁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1分) ③学习难安心。(1分)因父母务工地点变化而频繁转学,教材不统一,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等,影响学生难以安心学习。(1分) ④学习成绩差。(1分)家长对随迁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时间辅导学习。(1分) ⑤心理边缘化。(1分)在学校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1分) 【曹长远老师解析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市地级)第一大题第一小题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作答本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问题”? 所谓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存在的毛病或不足,实际情况与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从而引起矛盾冲突或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问题”属于给定资料所反映出来的消极方面和负面因素。换句话说,虽然“给定资料”介绍的情况很多,但本题仅仅要求概括其中反映的“问题”——它不是资料内容的全部,而是其中导致矛盾和冲突的负面因素。 作答本题,还要紧贴“随迁子女”来进行概括,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问题表述必须以“随迁子女”为主语,是“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学校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制度的问题等等。 具体说,就是要求透过资料反映的现象,揭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并概括和归纳“问题的具体表现”。 下面我把“给定资料1、2”中包含答案的句子标注了。请考生注意在表述答案时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减整理。 材料1 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概括问题为: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概括问题为:公办学校收取高昂费用,入学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概括问题为:学生不能放心读书。)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概括问题为:教材不同统一,学生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概括问题为:心理“边缘化”,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创伤。)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概括问题为:不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材料2 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概括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里受到不公平待遇。)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概括问题为:因父母务工地点变化而频繁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天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概括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里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影响学习成绩。)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这句话意在强调:当前教育成本越来越高,然而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从而陷入因教致贫的困境。 因此,只有对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分段、含空格共150字) 【评分细则】 (一)扣分项标准 ① 答案逻辑层次不清,没有条理的,酌扣1~2分。 ③ 答案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的,每个扣0.5分,重复不计,最高扣2分。 ④ 卷面出现涂抹、字迹潦草的,酌扣1~2分。 ⑤ 答案不足100字的,酌扣1~2分;75字以下的,8分以下评分;只写一两句的,酌情给分,不评0分。 (二)内容评分标准 ①这句话意在强调:当前教育成本越来越高,(1分)然而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2分)从而陷入因教致贫的困境。(2分) ②因此,只有对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1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2分)才能真正实现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2分) 【曹长远老师解析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所谓“谈谈对……的理解”,是一种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设问方法,好像考生...... |
全文共 29218字,请扫描QQ二维码,备注“公务员考生”加QQ好友,获取完整真题解析资料。
特别声明:本站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均系曹长远老师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网址:高教公考真题库www.sanlianboo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