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高教公考真题库!
今天是:2025年01月22日 添加收藏
2011年(2010-12-05)国考申论真题(省级)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及答题思路解析
  • >>>请点击下载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省级)打印版.pdf
  •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善淤、善决、善徙”是指黄河容易淤积泥沙,经常决堤泛滥、改变河道,这是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黄河几千年所呈现的自身规律
      二、黄河自身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黄河自身规律,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而不能企图“根治”它。
      三、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才能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分段、含空格共200字)

      
      评分细则
      (一)扣分项标准
      ① 答案不分要点、逻辑不清的,酌扣1~2分。
      ② 答案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的,每个扣0.5分,重复不计,最高扣2分。
      ③ 卷面出现涂抹、字迹潦草的,酌扣1~2分。
      ④ 答案不足150字的,酌扣1~2分;100字以下的,5分以下评分;只写一两句的,酌情给分,不评0分。
      (二)内容评分标准
      ①“善淤、善决、善徙”是指黄河容易淤积泥沙,经常决堤泛滥、改变河道,(2分)这是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1分)是黄河几千年所呈现的自身规律。(1分)
      ②黄河自身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分)因此,我们必须尊重黄河自身规律,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而不能企图“根治”它。(2分)
      ③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1分)才能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分)
      
      曹长远老师解析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结合对“给定资料4”中的“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作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善淤、善决、善徙”的意思。所谓“善”,在这里肯定不是“善良”的意思,也不可能是“擅长”的意思,而是与“善变”中的“善”字含义相近,有“经常、容易”的意思。
      因此,“善淤、善决、善徙”是说黄河容易泥沙淤积,经常决堤泛滥、改变河道。根据“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可知,“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几千年所呈现的自身的客观规律,是“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
      面对黄河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怎样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黄河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黄河自身规律,按黄河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下面我把“给定资料4”中包含答案的句子标注了。请考生注意在表述答案时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减整理。
      材料4

      “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揭示“认识”为:必须尊重黄河,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是被广泛宣传的一句口号。黄河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呢?通常说法有四条,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初闻此话,似觉有理。但实际上这不能算作黄河自身的健康标准。★揭示“认识”为违反黄河自身规律的所谓“健康标准”是错误的。从黄河的发育史可知,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在有了人类之后,黄河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讲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揭示“规律”为“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黄河几千年所呈现的自身的客观规律。)否则,也就不会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而这恰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更是他牵肠挂肚的一件大事,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他不无忧虑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样?”毛泽东在水面比开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黄河柳园口,感慨地说:“这就是悬河啊,”毛泽东接着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南水北调这个雄伟的战略构想就这样被提出来了。毛泽东视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他敬畏黄河,审慎思考着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在视察时只是殷殷嘱咐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揭示“认识”为要尊重客观规律,敬畏黄河,而不能企图“根治”它。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反规律必将受到惩罚。)1953年2月,毛泽东在外出视察的专列上就三门峡水库建设的时间、库区移民问题、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调等问题与负责水利工作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探讨。1954年冬,毛泽东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专门听取了治黄工作的汇报,并着重谈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规划问题。1955年6月,毛泽东又听取了河南省委有关治黄工作的汇报。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泺口又一次视察了黄河,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黄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黄河建设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支持。1980年7月23日,他来到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在黄河主航道旁,仔细观察了黄河主流的流量,就防止泥沙淤积的问题与有关同志交换意见,他感慨地说:“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1999年6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揭示“对策”为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才能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客观原因。1.气候原因: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2.人口和环境原因: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黄河输沙量减少。
      二、主观原因。1.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资金治理黄河。2.治河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行河路线较优。3.疏堵结合,修汴渠东通江淮,同时修建黄河大堤。4.因地制宜,十里立一水门,利用沿河大泽放淤。
      (分段、含空格共175字)

      
      评分细则
      (一)扣分项标准
           
    ① 答案不分要点、逻辑不清的,酌扣1~2分。
      ② 答案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的,每个扣0.5分,重复不计,最高扣2分。
      ③ 卷面出现涂抹、字迹潦草的,酌扣1~2分。
      ④ 答案不足150字的,酌扣1~2分;100字以下的,5分以下评分;只写一两句的,酌情给分,不评0分。
      (二)内容评分标准
      ①客观原因。(1分)1.气候原因:(1分)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1分)2.人口和环境原因:(1分)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黄河输沙量减少。(1分)
      ②主观原因。(1分)1.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资金治理黄河。(1分)2.治河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行河路线较优。(1分)3.疏堵结合,修汴渠东通江淮,同时修建黄河大堤。(1分)4.因地制宜,十里立一水门,利用沿河大泽放淤。(1分)

      
      曹长远老师解析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结合“给定资料5”,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原因”?所谓原因,就是指导致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做法)。
      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例如,停电是电灯不亮的客观原因;学习不努力是小明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观原因;
      具体到本题,就是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使黄河安澜800年的呢?考生的任务就是把“黄河安澜800年”的原因分类概括出来。
      “原因”必定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答“原因”属于客观概括,意味着本题的答案基本可以直接从“给定资料”中摘录整理出来。
      下面我把“给定资料5”中包含答案的句子标注了。请考生注意在表述答案时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减整理。

      材料5
      东汉永平12年,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黄(此前黄河已泛滥几十年)。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概括“主观原因”为政府重视:投入大量人力、资金治理黄河。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维持了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是时,汴渠成为东通江淮的主要水道。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概括“主观原因”为疏堵结合:修汴渠东通江淮,同时修建黄河大堤。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概括“主观原因”为方案优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行河路线较优。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概括“主观原因”为因地制宜:十里立一水门,利用沿河大泽放淤。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为黄河史上又一阶段,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概括“客观原因”为气候因素: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概括“客观原因”为黄河输沙量减少。否则,王景所开新河道(如汴水),也会很快被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并不是推论,而是有以下诸条事实,即在这一时......
    全文共 28490字,请扫描QQ二维码,备注“公务员考生”加QQ好友,获取完整真题解析资料。       特别声明:本站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均系曹长远老师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网址:高教公考真题库www.sanlianbook.com。
    版权声明 | 专注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鲁ICP备17022865号-1